1. 主頁
  2. >
  3. 奇趣大自然

動物禦寒大法

2020年2月
作者:綠色力量

寒冷天氣對生存帶來的威脅絕對不容小覷。每當身體製造或吸收熱能的速度持續追不上身體表面的熱能流失,便有機會出現可致命的低溫症。本港曾有研究指出,當空氣溫度降至攝氏24度以下,每再降低1度就會釀成死亡人數增加3%。至於動物,亦要避免寒冷帶來的威脅,很多人以為牠們只會以冬眠或皮毛來禦寒,其實還有很多「奇招」呢!

每逢寒流來襲,野生動物就會啟動體溫調節機制,透過改變行為模式來提升熱能產生和吸收,並減低熱能從身體表面流失,藉此避免體溫跌至危險水平。以下是動物界常見的「禦寒五式」。

第一式:日光浴 (Bask)

直接暴露在日光之下是最有效且便宜獲取熱能的方法,很多野生動物都愛在寒冷天氣下浸日光浴。例如鸕鶿經常豪邁地張開翅膀朝向太陽,此舉能擴充身體最大的表面面積以吸取最多陽光。而獨見於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環尾狐猴(Lemur catta)則喜愛敞開腹部面向太陽,此有趣姿勢常被人們戲稱在「做瑜珈」。對於冷血動物,體溫易受環境影響,陽光更加是不可或缺的熱能來源。冬日走在郊野,不妨多加留意陽光直射的開揚地方,不少爬行類動物(如蜥蜴)都愛伏著享受溫暖。

第二式:匿藏 (Hide)

冬天的日照時間較短,陽光亦未必時常充沛,單靠曬太陽取暖始終有一定風險,一些野生動物於是會採取匿藏的策略,盡可能將身體藏在接觸不到冷空氣且溫度較穩定的地方,例如有不少蛙類會選擇鑽進泥土裡渡冬,與人類愛鑽入被窩裡避寒同出一轍。

第三式:捲縮 (Curl)

身體體積與表面積比例會直接影響物件流失熱能的速度。同一質量的物件,若接觸冷空氣的表面積愈高,代表熱轉換的空間愈多,身體熱能流失就會愈快。故此,不少野生動物在寒冷天氣中會捲曲著身體,減少外露空氣的身體表面面積,藉此減少熱能散失。剌蝟能夠將身體完全捲曲至圓球體,而球體是眾多立體之中體積與表面積比例最低的,可謂將此招發揮到極致。

第四式:摩擦 (Rub)

摩擦掌心產生熱力是人類在寒冬常見的舉動,原來野生動物也有類似行徑。由於水獺時常潛進水中覓食,離水時毛髮都會被海水黏成一團,所以水獺經常會用雙手摩擦臉龐,除了可以產生暖意,更重要是整理毛髮,使毛髮間鎖著一層薄空氣,形成保溫層阻隔熱能流失。

第五式:埋堆 (Huddle)

群居野生動物面對寒冷並不孤單,只要緊擠在一起就可以互相取暖,共渡時艱。最典型的例子是棲身於南極的皇帝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每逢暴風雪來臨,數以百計的企鵝會迅速朝一個中心位置聚集,形成巨大的企鵝堆。當企鵝群彼此緊貼在一起,站在內圍的企鵝就可避開四面來襲的寒風。別以為企鵝會搶佔中央位置,站在中央的企鵝會持續有序地慢慢向外圍移動,接替守在最外圍的手足,盡顯無私的團結精神。

在香港,越冬斑蝶也有相類似「埋堆取暖」的習性,牠們會緊緊聚集在一起,停棲在樹上疊成一束束,待天氣回暖後才分道揚鑣。

Image
鸕鶿張開翅膀增加吸收陽光。
Photo from Pixabay
Image
環尾狐猴曬太陽時擺出像瑜珈的姿勢。
Photo from Pixabay
Image
青蛙鑽進泥土裡躲避寒冬。
Image
剌蝟捲縮身體至球體狀,大大減低身體熱能流失。
Photo from Pixabay
Image
水獺摩擦臉龐整理毛髮,在臉上形成保溫層。
Photo from Pixabay
Image
大群皇帝企鵝團團圍在一起,對抗冬日暴風。
Photo from Pixabay
Image
斑蝶聚在一起,互相取暖。

接收本會資料

聯絡我們

3961 0200 (T)
2314 2661 (F)
info@greenpower.org.hk
九龍旺角登打士街56號
家樂坊23樓2314室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9:30至下午1:00及
下午2:00至6:00(公眾假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