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識」全接觸

不應以催淚彈解決政治問題

原文刊於星島《綠色論壇》(2019年11月18日)
作者:綠色力量
榕樹下瀰漫着催淚彈氣體
© Jeffrey

由六月至今,社會因政府進行逃犯條例立法而引起動盪,在香港這個密集城市已發射數千枚催淚彈,波及住宅、學校,甚至幼稚園,更有催淚彈破窗射入不涉事的市民居所,使平民無從躲避,暴露在有害化學物中,實在難以想像。上星期本地環保團體聯署發出聲明,申明暴力不能解決政治衝突。

二噁英致癌 對人對生態有害

催淚彈是化學武器。本地學者及專業團體在早前已向當局說明催淚彈對巿民健康的不良影響,也曾指出催淚彈內的化學成份燃燒後會釋放氯化氫、氰化氫等有毒氣體,對巿民健康風險不能忽視。近日有傳媒工作者證實患上氯痤瘡,此病是由二噁英或相關含有氯的化學物質導致,病因歸咎該傳媒工作者長時間接觸催淚煙內的二噁英。

理論上,一些分子結構含有氯的芳香烴類化合物在燃燒時,有可能產生二噁英。催淚彈內的有效成份CS是含氯的芳香烴類分子,而釋放的方法是藉燃燒氣化散播在空氣中,所以使用催淚彈理論上有可能釋放二噁英。然而,現時相關的研究不足,但CS在高温下分解的生成物卻有中外學術研究記載。

研究報告指出,在攝氏三百至九百度下,部分CS會分解生成至少十多種有機化合物,當中大部份也是含氯的芳香烴化合物,而且這些化合物與CS一樣會刺激眼、皮膚和呼吸系統,所以接觸到催淚煙的人是難以在受剌激的情況下察覺到。其中影響較嚴重的有2,4-二氯喹啉、2-氯苯甲醛、2,5-二氯苯胺、2-氯苯乙腈等。前兩者會嚴重傷害眼晴或皮膚; 而後兩者對人體是有毒的。研究也檢測出喹啉,這種化合物雖然不含氯,但卻是「或可能令人類患癌」﹝IARC第2B組﹞,亦有致癌風險。而且喹啉和另外一種生成物鄰苯二甲腈對水生生物有毒及具長期影響,若污染水源更會危害海洋或河流生態。

但以上研究只涉及高温分解CS的情況,實際上催淚彈內還有其他化學物質如氧化劑,估計CS與這些氧化劑反應後所產生的生成物會更多和更複雜,令人擔心的是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以至現時催淚煙對巿民的健康風險實在難以估計。

食衞局環境局面對公眾

在現時情況下,市民無從得悉催淚彈釋放甚麼化學物質及其長期健康影響,以免加深市民不安,食物及衞生局和環境局應立刻向公眾提供暴露在這些化學物下的健康風險,並提供有效紓緩這些殘餘影響的方法。綜觀已知的資料,當局不應讓巿民在室內暴露在催淚煙中,而嬰兒、幼兒、孕婦、長者、抱病人士更必須避免在任何情況下暴露。

環保團體重申:所有政客及當局必須明辨,暴力不能解決政治衝突,政治衝突只能透過對話和協商解決。環保團體一致促請特首林鄭月娥:指令警隊恪守使用武器的嚴格指引,停止濫用暴力,以免加深社會恐懼和傷害市民;接納並跟從本地及海外專家的建議,就所有社會動盪事件及催淚煙的健康影響進行獨立調查;在各區繼續進行對話會,使公眾的意見能在平和的情況下公開交流,同時有關當局亦應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發射更多的催淚彈、橡膠子彈和出動水炮車,只會為市民和香港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政治問題政治解決!